质效明显提升
新旧动能平稳接续、加速转换
2016年冬天,15万老年人涌入攀枝花过冬,全国多地体育冬训队到攀枝花训练,让这个曾经产业结构单一、污染严重的城市热闹起来——宾馆、训练基地都几乎客满。
这种转变不是自然发生。为经济新动能腾挪空间,攀枝花关停100多家小矿山、小钢厂,压缩钢铁产能400万吨。
攀枝花是全省经济结构发生诸多积极变化的一个缩影。2016年,四川经济在提升发展质量、增添发展动力活力上都有“进”的成效。
“进”体现在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上。去年前三季度,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7%,高于同期GDP和一、二产业增速。服务业“加速度”增长,使其占比不断增加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表示,这一标志性事件,意味着我省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、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。
“进”体现在动力结构上的积极变化。“三驾马车”中,投资持续发挥着关键作用,与此同时,消费的贡献持续提升,预计最终消费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过半。
从产业来看,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7000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7%左右;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快速成长……新的发展动能正加速聚集。
“进”体现在要素结构上的积极变化。劳动力、资本、创新等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,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0%以上,创新四川的科技“成色”越来越足。“进”体现在区域结构上的积极变化。过去一年,成都在迈上万亿台阶后继续稳定增长,其他市州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,天府新区、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。刚刚出炉的《四川省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中,首次立足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对产业园区进行优化布局…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加可期。
“进”体现在城乡结构上的积极变化。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;四大城市群建设、“百镇建设行动”和“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”成效明显,以城带乡、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形成。
走过稳中求进的2016年,四川2017年的发展更加可期。
本报记者 陈岩
原标题:稳中求进的四川作为